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很重要的,不仅检验你的学习成果,而且关乎到是否可以顺利毕业,下面介绍一些医学毕业论文范例。
医学毕业论文范例1
[摘要]针对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转变教学模式,依托先进的信息系统进行教学,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及技术开展教学,广泛开展PBL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五个方面对超声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教学;教学改革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在某些方面发挥着其他诊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临床对适应超声医学影像需要的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医学影像专业的超声医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一本厚480页超声诊断学仅有不到100个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一些关于介绍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导学式、多媒体以及PCAS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用也较少。④学生动手能力训练较少,学生的考核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⑤超声医学理论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综合能力都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以上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迫使笔者有责任在超声教学中有所思考。笔者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入手,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转变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均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前四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最后1年进行实习。这种模式由于专业课与实践教学时间跨度较大,导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学效果欠佳。同时,由于最后1年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还将面临就业,有很多实习生因为就业准备及参加招聘或公招考试使实习的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把医学影像本科专业"4+1"教学模式改革为"3+1+1"教学模式,即前3年进行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第4年所有学生均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课教学,第5年实习。这种模式的亮点在于第4年把学生集中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直接接触临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加深学生对临床超声诊断工作的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为了做好学生在第4年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诊断能力及报告书写能力,笔者还专门配置了4台B超仪器,成立了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1名超声专业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
2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教学。近2年来,笔者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了整理保存,现已积累了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近5000例,所选病例图片均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第4年学习的时机,由带教老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该患者的ID号从医院"军惠一号"电子病历系统中,查阅该患者的其他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指导学生"对照解剖认影像,分析影像找病变,依病理分析病变,结合临床作诊断",体会"同病异影、异病同征"现象,既达到了回访的效果,又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院还建立了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教师无需像以前准备大量的图片、患者病历资料等,就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医学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如三维超声技术、超声造影技术、腔内超声技术、超高频超声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导管治疗技术、超声靶向药物治疗技术等[3],这也给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充分利用我院新引进的先进设备及开展的新技术开展教学,如我院引进了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专门安排了一次实时三维/四维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三维/四维超声的技术原理、仪器的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并在临床诊断中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B超仪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让学生学习观摩,学生较为直观地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再如笔者在超声造影技术的讲解中,利用一节课进行超声造影技术的课堂教学,讲解超声造影技术的原理、超级造影剂的使用、造影前需要准备的事项以及需要临床科室做哪些配合等,再利用时间组织学生分批进行现场观摩,让学生更为主管地了解超声造影技术。此外,笔者还积极邀请部分学生参与本科室关于超声造影剂制备的省级科研项目,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超声造影及造影技术的认识。
4积极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小组为载体学习,发展学生自我认识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消化系统超声诊断科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以急腹症送入院的一名中年男性,自述4h前吃火锅饮酒后,逐渐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腹胀,进行性加重,疼痛难以忍受,呕吐两次。患者回忆近年来有间断性右上腹隐痛,但未正规就医。患者身高165cm,体重70kg等,接诊医生申请腹部超声检查。笔者要求学生设想自己是超声医师,首先进行1次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学习的问题,成员分工收集相关问题的资料。第2次讨论时,大家把收集的资料信息向小组反馈,通过交流讨论、互相质疑等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见。讨论结束后,还要求由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书面材料(通常为文字材料和PPT幻灯),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在急腹症中的运用,胆系急腹症和胰腺炎的病因、病理改变、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和临床诊断,超声检查方法和检查内容,典型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的知识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教师也参照学生的问题不断完善PBL教学中的问题,形成良性反馈循环。
5积极开展超声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关临床科室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不足,在超声诊断实习中,应该注意弥补这一缺陷,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我院从2008年开始,在影像专业学生超声实习教学时,设计了"三周满负荷实习教学"新模式[4],按疾病分为心脏及血管、腹部、妇产、小器官等模块,以具体病例为线索,实施案例式随访教学,强化超声与临床知识整合,提升学生横向思维能力,挖掘纵向知识深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的实习教学模式安排3周时间,培养学生"三周满负荷学习"的习惯,即正常上班、见习急诊,下班后的学生在科室自学、复习相结合,3周内持续工作,以达到所学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满负荷。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对右下腹急腹症患者,笔者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阴道出血、停经、疼痛特征等临床表现,结合尿、血化验检查,再根据超声征象,分析诊断是否为宫外孕、阑尾炎、输尿管结石等病变,并结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3):13-15.
[3]尹立雪.超声医学高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5):4-8,49.
[4]宋晓琴,吴少平,刘亚斌,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三周满负荷综合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9-101.
[5]查晓霞,常山.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09,4(2):152-154.
医学毕业论文范例2
摘要: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实习前3周,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通过培训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工作,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的转变,顺利通过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关键词:高职高专;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爱伤意识、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临床实习适应能力,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即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旨在使学生达到既强化岗位实践技能又巩固基本理论知识的目标,并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尽快在实习及工作中完成角色转变,胜任岗位工作[1]。
一、现状分析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是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2];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要途径[3]。能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是评价医学生基本技能的标准,也是衡量医学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进入实习之前,缺乏足够的临床实习适应能力,学生很难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从而使临床实习效果大打折扣。(2)传统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也就是床旁教学,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条件下[4]受到了极大限制,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越发紧张,患者依从性差,学生多,实践与操作机会少,必然导致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水平下降[5]。(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才能获得执业资格。这时,首先要通过的就是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在历年的实践技能考核中,执业助理医师的通过率明显低于执业医师,这不仅与学生学历层次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实习前加强临床岗位实践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既适应岗位需求,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现状,我校探索性研究与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前临床实践技能强化,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该课程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习前最后3周进行的强化训练。
(1)制定教学大纲。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将适应岗位需求并符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实践技能部分)要求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出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与临床接诊患者流程相符,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判断(心电图分析、X线片阅片)、外科基本技能操作4部分。
(2)编写配套教材。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教材,故由学校资深教师及临床一线专家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编写了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配套教材———《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教材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编写病史采集部分的训练内容,在体格检查中将技巧性强的如心脏叩诊、听诊,肝、胆、脾触诊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基本的典型的心电图(如房室肥大、早搏、心肌梗死等)与X线片(如靴型心、梨形心、肺结核、肠梗阻、肱骨骨折等)的判读纳入辅助检查部分教学内容中,选取临床常用外科基本技能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如心肺复苏术、穿脱手术衣、换药术等),将规范的操作步骤、明确的诊断标准等写入教材,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不仅指导教学实践,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教学等方式实施,利用临床实训中心,以临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在培训初期通过教师规范操作、学生互为"医患"分组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成为任务引领下的行动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在教中学、学中做,教师则为指导者、协调者;强化训练阶段采用反复训练、以考促练方式,通过口试、操作、笔试等增加随机考核次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的综合培养。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改革考核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①根据培训及考核项目,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客观公正。同时,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小组考核(占10%)、教师评价(占10%)、考勤(占1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70%,包括病史采集(占7%),体格检查(占35%),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占14%),心电图分析(占7%),X线片阅片(占7%)。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一次性考核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③模拟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采用的"三站式"方式,进行多次客观考核,以考代练,以考促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6]。实践技能考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模拟其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接诊患者的顺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提前了解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步骤。各站技能考核项目均由学生随机抽取,教师严格按评分标准和实施细则评分。各部分考核成绩采取百分制,按比例组成终结性评价成绩,并与过程性评价成绩一起计算出总成绩。
三、取得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在校期间满意度最高的课程就是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他们认为这门课对其帮助最大,当然,这也与前期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的基础有关。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评价以及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我们对2007级之后参加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往届未参加该课程训练的学生,毕业一年后报考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人数与通过率进行了比较,2005级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考试312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5%;2006级参加考试304人,通过考核203人,通过率为67%;2007级参加考试368人,通过考核276人,通过率为75%;2008级参加考试382人,通过302人,通过率为79%;2009级参加考试359人,通过295人,通过率为82%。通过比较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明显提高。
四、改进优化
实践表明,在学生实习前开设岗位实践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十分必要。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规范地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完成向实习医师角色转变,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尚需对该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1)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将各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扩充培训内容,如将妇产科、儿科等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在辅助检查结果判断部分增加CT、MRI阅片等。
(2)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对学生开放以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技能训练,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7]。
(3)利用校园网,将培训相关内容的教案、课件、录像等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业余时间自学和训练。网络教学是校内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医学生甚至临床医师终身学习的园地与良师益友[8]。
参考文献:
[1]茹金泉,唐继志,谢军军,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评价[J].健康研究,2011,31(4):317-319.
[2]蒲永莉.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医学,2011,40(21):2114-2116.
[3]黄传兵.医学教育应重视临床实习[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5-166.
[4]张剑,葛颂,杨德琴,等.新形势下口腔内科学临床教学改革探讨[J].口腔医学教育,2010,20(10):604-606.
[5]蔡雪黎.实行诊断学全程教学,加强医学生实践技能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2(9):17.
[6]孟红旗,朱凡特.诊断学教学与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1):1807-1808.
[7]李淑文.专科医学生实施技能过站考核综合训练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5):138-139.
[8]许杰州,施楚君,梅维,等.临床技能的网络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3.
医学毕业论文范例3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基层就业是医学生重要的就业途径,其就业质量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医学生基层就业质量已成为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医学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到基层就业是医学专科毕业生的主流选择,并从3个方面提出实现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高的途径。
关键词:基层就业;就业质量;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已胜利召开,民生问题更加成为社会的主题。基层医疗卫生是民生之重。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将成为一项双赢的举措。一方面解决了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给基层医疗改革注入优质血液。然而,理论上的可行要在现实的推广上得以检验,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自2005年后纷纷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据《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近几年基层就业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非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仍是"重灾区",乏人问津。如何使择业基层成为学生就业的常规渠道,虽非主流,但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本课题组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9~2011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基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同时对我校2007、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择业意识及求学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以期更全面地剖析制约或促进毕业生择业基层的因素。
1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择业基层的现状
基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并不单指乡镇农村,城市的社区也是基层。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6年认定的基层就业范围,医学类基层就业应包括: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等。
1.1基层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
我校2009~2011年基层就业比例分别是:25.97%、23.29%、21.30%,这与《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统计的我省医学类基层就业情况有些出入。我校为一本院校,推行精品教育,学生的就业定位较高。近些年,广东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本科生公开招考制度,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流向高级别、热门的医院。医学教育的高投入,理应有高产出。服务基层固然是好,但基层明显不是一本毕业生的攻坚要地,基层就业意识明显减弱。
1.2择业基层以男性为主
在择业基层的毕业生中,男性占到70%。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是传承后代、相夫教子和追求家庭幸福,加之男尊女卑的思想,多数女性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比自己强、后代能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而且,女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要面对婚育的问题,基层的锻炼、更别说扎根基层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男性则好男儿志在四方,时代热血青年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的冲劲,只要政策与条件允许,还是有人甘当"拓荒牛"。择业基层,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不失为人生的别样收获。
1.3生源有基层背景是择业基层的关键因素
在选择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中,85%来自乡镇。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发展格局,造成广大乡镇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全面滞后于城市的发展[1]。城市里的孩子饱受都市文化熏陶,虽深知都市生存的压力,房价、物价高企,大医院难进、没编、临聘、下社区或改行均有可能,但他们就是不愿放弃这都市里的生活,"都市人"的情结非常深重。而生长于乡镇的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及其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感受,也许学医的初衷就在于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在现时"进"大医院"挤破门"的背景下,回自己家乡,开辟一方天地,不失为务实的职业选择。
1.4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学生深入基层的程度
笔者发现,学生们选择的基层单位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该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本科生能够接受,而非珠三角地区底线则是县级单位。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即使是基层单位,待遇也还过得去。而经济非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有的工资、补贴都很难保障。福利待遇是学生们就业时非常看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交费上学,甚至是贷款上学,家庭举债培养一个大学生,到头来就业了,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还要家庭接济,作为子女的多少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父母都有一个较为特定的心理期待,希望孩子长大后能生活得更好,光宗耀祖。家庭的责任,父母的期盼削弱了学生前往经济非发达地区基层创业的热情。现实的无奈,使大学生容易丧失理想而退缩[2],物质指挥了行动。
2临床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识的调查
对我院临床医学本科2007、2008级学生整体发放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的题目是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查阅有关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和基层医疗现状文献的基础上,并进行医学生、医生个别访谈,以医学生真实的就业环境为背景,以基层医疗人才生存发展问题为着力点而设计的,内容涉及求学动机、择业意向、择业影响因素等。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全部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1求学动机的偏差削弱学生基层就业意愿
求学的初衷、成才的动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择业的去向。在问及学医的动机时,只有31.9%的同学选择"救死扶伤",而认为"学就本领好就业"的高达52.5%。这说明了学生们的求学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性,偏离了医学的目的。医学技术成了谋生的手段,学生毕业择业时自然会挑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从基层干起,磨练成才的客观需求,难以成为学生的主观意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提升。
2.2择业价值取向的功利无视基层岗位的存在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中前3项依次为:经济收入(28.4%)、个人发展机会(26.2%)、工作与兴趣、爱好的吻合度(19.9%)。可见,生存与发展是学生择业时最为关心的。这说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自身的需要,而对社会的实际需求缺乏考虑。这也印证了笔者对学生择业意向的调查结果:41.8%的学生选择了考研;21.3%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医院;17.7%的学生选择一般医院;10.6%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考研是临床医学本科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有效折中法,选择考研存在应对大医院招考需要、回避基层单位的嫌疑。城市大中医院仍是学生们的青睐,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考虑基层单位,总体上我院学生的择业意向仍偏高,与就业形势不大吻合。
2.3基层成为就业的退路
大学年年扩招,已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化教育。严峻的就业形势,委实给学生们增加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当进一步询问为何选择基层,更多是回答找不到理想的岗位(73.3%)。学生主观上不愿服务于基层,如果有其他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则不会考虑基层。基层成了不得已而为之,退而求其次的落脚点,自然难以站稳。如果是带着就业的落差感服务于基层,就别提扎根基层了。
2.4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择业基层的关键
在学生的主观意识里,基层就等同于落后。学生择业基层最顾虑的就是一个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福利待遇、职称晋升、人才流动是最在乎的,应答率均超过50%。这说明了国家要决心解决基层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推进人才的对接,就必须和学生的择业观吻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到基层就业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他们的未来。下大力气引进人才,还要重点培养引来的人才。
3建议
3.1找准思想引导切入点,提升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成长,理想信念较为模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社会责任感淡漠。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接受[3],你讲奉献,他讲索取。但这新生的一代,自我意识、价值感、成就感很强,被尊重、被需要的愿望非常强烈。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学校应该以新医改为契机,多举措帮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日新月异的局面,通过组织走访基层、医疗扶贫、邀请就业于基层的医学毕业生现身说法等鲜活的事例,从人才在基层受重视、被肯定、造福一方百姓、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等方面切入学生的思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活学生灵魂深处的正气和使命感[4]。正如赣南医学院2006级"订单式"培养生赖小云所说:"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卫生院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却是保障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最好防线。""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些,但身为医生,能为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健康,体会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如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农民,一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医疗服务。"订单生"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贴心人"甚至是"恩人"。"订单生"廖祥飞说:"一个病人能这样信任你,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很欣慰。虽然农村的条件艰苦,工作量大,但这里有需要我的人,给了我实现价值的舞台,我要尽量提高自己的医务水平,希望能为更多的人服务[5]。"
3.2改善基层医疗现状,提升岗位吸引力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的继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量明显增多,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3年1月4日发布的全国2012年1~11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35.3亿人次,同比提高9.0%。我国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之一就是攻关基层医改,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策,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落实绩效工资制度[6]等。基层医疗机构正迎来发展的春天。然而,基层卫生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如,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并未实现原有的政策设计和目的[7];职业风险过大,没有分担机制;工作强度加大,没有休息时间;业务水平提升慢等问题。业务水平难提升是阻碍学生服务基层的症结之一。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如果没有上级医生的带领,工作是较难开展的。实事求是地讲,我校学生在实习阶段真正用心去实习的不多,有的忙于考研,有的忙于找工作,还有毕业考、同学会等,临床能力是比较弱的。大医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层却难找富有经验的上级医生来带领这班"新丁"。虽然各地一直在落实"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城市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之前必须在乡镇卫生院服务若干时间"两项政策,但好多都是走过场的。其实,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中有一支宝贵的队伍,就是退休的城市医务人员。目前,我国采用的退休年龄,对于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讲,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让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赋闲家中,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在人口老龄化,国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退休年龄是完全有可能继续工作的。事实上,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还在继续工作,有的原单位返聘,有的被其他机构聘请。在当前基层医疗力量非常薄弱的背景下,政府应该把这一块儿医疗资源动用起来,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政策,邀请退休医疗骨干到基层支援医疗事业。支援方式可以是长期驻扎、定期会诊或巡回医疗。退休医疗骨干回村支援工作,将有效弥补基层人才不足和断层的局面[8],为年轻医生提供了"足不出户"的"进修"机会,大大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给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年轻人在基层才不至于被闲置,同样有所为,有所作为,从而增强服务于基层的决心,安心于基层创业,终将成就一番事业。
3.3定向订单式培养乡镇临床医生,确保基层卫生人才的输出
美国杰斐逊医学院于1974年开始进行了一项称为PhysicianShortageAreaProgram(PSAP)的项目,招收来自农村的学生并面向农村卫生进行培养。项目结果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员也更愿意留在农村工作。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尝试为农村卫生机构订单式培养临床医生,得到当地百??的充分肯定。如赣南医学院从2006年开始尝试订单式定向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工作,2010年又开始探索五年制免费定向本科生的培养,争取为基层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医学教育的新路子。这种"下单培养,预签就业,毕业后直接到预签单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学生早就做好服务基层的思想准备,下去后工作踏实,少抱怨,当地老百姓评价也高。关于"订单式"培养,政府除了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减轻学生上学负担,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外,生源有基层背景非常关键。因为人生性就有着天然的属地情节,高素质人才本土化有利于队伍的稳定。考虑到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定位较高,而且学生就业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安慰心里,建议在经济非发达地区、山区县定向招收具有农村户籍的高中毕业生,委托二本医学院校进行培养,真正做到从源头保障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卫生部门需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毕业时确保派回定向地,避免人才的流失。在课程设置上应侧重基层的全科、急救、转诊、妇幼、预防保健等方向,最好是独立办班,确保优质实用型基层卫生人才的产出。
3.4激励政策规范化,创造学生岗位成长可能性
人类在追求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目标时,决不应忽视使现实社会在尽可能合理和协调的状态中发展[9]。基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均无法与城市等同。因此,政府要为基层医疗人员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社会应当给予的关爱和尊重,实现生存到生活的高度统一。当代大学生是在沐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务实且重利。激励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要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政策。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基层锻炼也能成长成才,消除就业的落差感。除了福利待遇是生存的根本之外,作为医学人才,业务提升是关键。定期的学习、进修不可少,职称的晋升要扶持,职业规划更要明确。政府对人才的激励要有流动机制和远景规划,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制度保障、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上升通道[10],让基层的服务者有机会上调到高一级的医院工作。如福建省的《关于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卫科教[2009]18号),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考研加分、学费代偿等之外,还有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自2016年起,福建省县级以上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专门面向参加该项目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我们当然希望基层的服务者变成基层的工作者,扎根基层,但也要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免去学生"下了基层,出不来"的后顾之忧,基层才不至于让人望而生畏。
参考文献:
[1]陈明雄,郭劲霞,邹自征,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点与定位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5-6.
[2]李伯和,王凤枝,高素萍."1+2m"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导向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18,120.
[3]周静,刘乐舟.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5(1):20-21.
[4]潘日鸣,曾晓峰.大学生基层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78-80.
[5]杨琼.医学院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及其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6]张天韧.基层就业大有可为---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必然性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4):94-95.
[7]郑晓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方法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02-203.
[8]党志平.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质量提升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155-158.
[9]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790-792.
Copyright 2024 陕西星枫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2436号 陕公网安备61011202000767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80号 EMAIL:1061941020@qq.com
ICP经营许可证:陕B2-20240222 人力资源证: 陕人服证字[2022]第0106003123号
Powered by PHPYun.